读和吃一样,同一项活动,却要分出许多级别。有饱腹,解馋,尝鲜,品味等等细微分类,直至饕餮成精。各地文化因为各自地理的局限性和独特之处,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。耳目之好,与口舌之好相比,只怕类别更是繁琐,因为每个读者都因为自己的偏好和便利,生成了种种不同的胃口。我生于西南,自幼嗜辣,喜欢干,香,脆,因为祖母的培养,也深爱软糯甜。读书方面,喜欢玲珑精巧,七层宝塔般的构造,喜欢猎奇,好冷冽内矜的笔锋,针针刺痛,也好委婉温暖的口吻,如沐春光。
读什么书和吃什么菜一样,没什么高明低下,不过一个要旨:冬吃萝卜夏吃姜,是什么时候读什么书。小孩子就该读童话,少年就该幻想,也要开始观察世界,青年的时候要立志,壮年的时候要努力劳作,弥补自己的不足,人老了,嗨,还管别人做什么,想看啥就看啥。
偶尔会幻想,假如我可以全盘操控,我会如何调整自己的食谱。
最开始,不识字的时候,自然是图画书,一本册子几百个字,鲜艳的小花小鸟小人。然后,童话年代到了,入门可以看朴实的格林兄弟,白雪公主,灰姑娘,小槐树,民间故事的根本,百变不离其宗。然后上升到属于文学作品的故事,鼎鼎有名的海的女儿,绿野仙踪,快乐王子,彼得潘,木偶奇遇记,比较低调的普希金童话集,豪斯童话集,本土些的大林与小林,皮皮鲁与鲁西西,多看些总是好的。童话决定一个孩子想像力的基调,设立了他世界观的基础和对真善美的敏感程度,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。
进入少年阶段,差不多十岁,在过渡时期,其实可以看所谓成人们的童话:十分幻想化的脸谱小说,武侠,言情,科幻或者是推理, 这些故事比童话更为贴近现实,展现了世界的风貌,可增长基本的常识,是初等人际关系最好的教材,还提供了聊资。家长们禁止孩子涉足这些作品的主要原因是,怕他们上瘾,影响学业。这的确是一种可能性。不过让他们尽可能早地接触这些小说,会产生类似于疫苗的效果。一个在十一岁开始看武侠的孩子,到他十五岁的时候,应该已经把金庸古龙看了个遍,看言情的话,琼瑶席娟也该读完了,这时候最初无条件的热爱已经演变为一丝疲倦。在这个年龄,学习还算轻松,而他也可以更早地进入下一个阅读阶段。更何况,我始终觉得,没有读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。
如上所述,早慧的少年在十六岁就可以进入青年期。如果她是看言情起家的,那么可能转移到更为老道的师太极作家阵营中,三毛,亦舒,李碧华,张爱玲,Jane Austin。一个传统中国胃的读者,应该在此时把阅读范围扩大到世界。不太关心男女之情的也许会开始看名著,而不是为了应付学校作业而上网查阅缩水版。声名显赫的十八十九世纪欧洲文学,二十世纪美国及南美文学,新世纪的跨国界文学。不喜欢文学的可以读哲学,读传记,读历史。这个年代,青年的首要任务是明白自己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,明确自己的目的,寻找值得尊敬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。不要怕过度理想化,因为之后的日子消磨理想的多,坚定理想的少。
青年时期,理论上讲可以一直持续到三十九岁。不过我们还是以三十岁为限好了,甚至可以更早一些。壮年,不等于中年,这时候,当年的青年应该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,为之奋斗,这时候他不会有之前那么多的时间来读书,而且可能更多地选择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书,比如经济理财,比如教育心理,比如创新技术,比如社会现象。这些都是对的。重要的是不能放弃读书,不能让自己设定的目标从眼前消失。要记住阅读是件让人愉悦的事,并且反复温习其中的乐趣。
老年期,就约摸等于退休以后吧。那么读书就恢复成童年时期,一件没有任何目的,十分纯粹的事。读书就是为了读书。这时候,何妨重温小时候最爱的童话,少年时最欣赏的英雄,青年时的信仰。老来得闲,研究研究园艺,茶道,烹调,手工,民俗,有何不可?我老了以后,如果不能行万里路,就会看许多许多的游记,想像自己是希腊的水手,芬兰的木匠,锡兰的苦行僧,在金字塔的影子里吟诗,热带雨林的沼气中生火,雪山的冰窟内温酒,海底的沉船间舞蹈。妙哉,妙哉,简直妙不可言。